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校园  /  正文

文明校园

首届“珞珈诗派”学术研讨会举行

更新时间 : 2017-12-05    来源:     点击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周笛、黄词122日至3日,首届珞珈诗派学术研讨会举行全国各地约70余名诗人、作家与学者参会

校长窦贤康在贺信中说:“诗歌是言语表达的艺术,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更是彰显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武汉大学的历史传统与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批又一批的武大学子从珞珈山与东湖水中汲取知识与灵感,开启了武大人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的诗意人生。”

研讨会由文学院主办,武汉珞珈诗派研究会、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协办文学院院长涂险峰代表主办方致辞回顾了珞珈诗派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珞珈诗派在诗歌创作、诗歌批评及其他领域的成就。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於可训致辞感慨珞珈山诗歌氛围之浓厚与武大校友之团结,希望武大校友能为珞珈诗派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武汉大学校董余仲廉代表珞珈诗派表达了进一步将珞珈诗派发展下去的决心。

2日上午学者、批评家眼中的珞珈诗派为主题举行了两场研讨会。第一场研讨会由武汉大学陈建军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樊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李遇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魏天无教授与三峡大学的刘波教授分别发言,武汉大学叶李副教授担任评议。樊星与李遇春从整体角度出发,回望武汉大学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品质,梳理珞珈山的文化脉络与诗歌脉络;魏天无与刘波则以珞珈诗派代表性诗人的具体创作为对象,分析珞珈诗派诗人严肃的创作观念与其诗作呈现出的整体性美学风格。

第二场研讨会由樊星主持,武汉大学昌切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吴投文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陈卫教授与武汉大学陈建军教授分别发言,华中师范大学李遇春教授担任评议。昌切与吴投文从传承的角度总结了珞珈诗派乃至于珞珈山文化传统的衍变与革新昌切认真梳理了珞珈文脉,挖掘了珞珈山上现代和当代许多文学家的贡献陈建军另辟蹊径地通过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的作文课,武汉大学的老师、诗人石民和诗刊《我们的诗》,以尘封的史料,刷新了大家对探寻珞珈诗派渊源的认识;陈卫的发言则聚焦当下校园青年诗人的写作。

2日下午举行了珞珈诗派丛书首发仪式,并珞珈诗派:诗人与批评家的对话为主题举行了两场研讨会。

第一场研讨会由昌切主持,甘肃省省委宣传部李越、湖北美术学院李建春、著名编剧陈勇、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分别发言,武汉大学裴亮副教授担任评议。几位来自珞珈诗派的诗人、作家深情回忆了在珞珈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写诗的青春岁月。邱华栋用任重道远四字表达了对珞珈诗派新一代诗人们的殷切希望。

第二场研讨会由陈卫主持,《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教授、《十月》杂志社编辑李浩与中国人民大学王家新教授分别发言,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担任评议。

李少君表示,武汉大学自由与现代的精神和理想情怀,使珞珈山变为诗意的发源地。李浩以天堂的形式为比喻,畅谈他写诗时种种精神层面的思考。汪剑钊表示诗人的使命就是通过语言洗去污浊的东西,还以人类一片干净的天地。王家新则以闻一多为始,详细分析了闻一多对武汉大学文化脉络与诗歌传统的影响。王家新称诗人要有明确的自我认识与定位,珞珈诗派的研究也不应仅仅定位于研究诗人,研究诗歌的人同样属于这个广阔而深密的武大文脉。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