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徐莉
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肆虐湖北武汉。面对突发战役,守护校园一方平安和万千师生居民安全,成为后勤保障部门面临的大考。全体后勤保障人,无论干部职工,无论党员群众,无论男将女兵,都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逆行出击,用责任担当筑起一道坚固的校园安全防线。
快速反应,在疫情赛跑中主动出击
1月19日,学校紧急召开疫情通报会。会后,后勤保障部当晚通知校内各社区做好应战准备。
1月20日,后勤保障部召开专题会议,布置社区环境消杀及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当日下午,迅速组织社区及物业环卫人员克服消毒防护物资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着手开展对家属区门栋、公共区域环境、垃圾桶等展开消毒工作, 22日就实现消杀全覆盖,23日在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完成了家属区门栋“防控宣传画、倡议书、紧急提示、致市民一封信”张贴宣传和“微邻里、网格群”信息推送工作。
疫情超出想象,防控迫在眉睫。后勤保障部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即成立工作专班,制定防控方案,对涉及环境卫生、家属区、幼儿园、校外学生公寓、基建维修工地、水电保障等方面的后勤服务保障及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安排布置并落实到位。全体后勤保障人成为落实封城措施,阻击疫情蔓延行动中最先迎着冲锋号冲出战壕出击的一批人。
全员出动,在抗击疫情中彰显担当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尤其是在校园管理和社区工作方面,由于物资紧缺、人手紧张,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根据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和工作需要,2月1日,后勤保障部党委发出抗击疫情紧急动员令,号召全体在汉部领导、各科室正副主任、全体共产党员和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入抗疫第一线,为争取抗击疫情最后胜利贡献力量。动员令在工作群里一发出,全体在汉人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并按照部党委安排,排班编队,全部充实到校园管理和社区工作一线开展工作。2月2日一大早,由部领导带队,各路人马分赴工作点位,在社区开展咨询宣传、送药送生活物质、困难帮扶和巡逻管理,组织力量对家属区、泵房等进行全面消杀,对学校24小时自助售电充值机进行消毒,及时抢修突然爆裂的水管,紧急维修学生宿舍空调和热水设备,确保校内师生和居民正常生活秩序。
2月14日,根据地方政府防控指挥部命令,校内家属区发生病例的楼栋单元必须实行严格的封控管理。后勤保障部党委几十名党员干部冒着危险冲到最前面,半天时间就把隔离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一人值守一个单元,连续坚持4天时间,与全校全面实施校园家属区封闭管理实现无缝对接,为稳控家属区疫情蔓延立下了汗马功劳。
坚守阵地,在抗疫战斗中奋勇向前
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疫情爆发,社区成为最危险的场所,平常似乎很平淡的社区工作,在这次抗疫之战中经受住了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
1月20日晚上接到通知,21日上午8点,全校4个社区共27名工作人员终止休假、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全部准时到岗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他们面对的是全校1万余户、近2万5千居民,承接的是密集的防疫宣传、环境消毒、居民排查、密接管理、楼栋管控、就医送诊、物资发放、困难帮扶等一系列工作。在疫情防控之初,工作人员除了一只口罩,再没有其他防护的装备,他们心知肚明自己所面临的巨大传染风险,但社区的干部职工,没有一个人逃避和退缩,更没有一个人表现出胆怯。他们的冷静、坚韧、耐心、细致,更胜以往: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顶着风雨半夜接进送出,嗓子早已沙哑仍不能停歇,眼里噙满委屈的泪水还得坚持工作,连续五十多天吃住都在办公室,既当“守门员”“接线生”、又当“指挥员”“跑腿人”,……。他们不畏风险、不怕困难,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不讲条件、辛勤付出,用共同的坚守和奉献织就了社区阵地的严密防线,守护了一方平安。
应急保障,在疫情防控中冲锋在先
1月28日,后勤保障接收校外捐赠的第一笔防护物资。没有大型车辆可以调度,“后保部工作群”一声招呼,“群友”积极响应,各自驾驶私家车迅速集结,像蚂蚁搬家一样,往来数趟将5000套防护服、30000个口罩抢运进校,这批最早的防护物资为学校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因为封城,交通停滞,机动车禁行,校友和社会各方源源不断驰援学校的抗疫物资抵达武汉后,为化解物资抢运的难题,后勤保障部立即发起、部内干部职工自愿参与,组建了抗疫物资抢运突击队。从1月29日开始,只要接到指挥部的调货信息,突击队立即行动,驾驶私家车组成特殊运输车队,奔向供货目的地,上货清点、卸货搬运。突击队随时待命集结,平日的部长处长或主任不再是领导的角色、都是一线搬运工,突击队员都是“多面手”、既当司机又当勤杂,一切以最短的时间完成物资抢运为优先考量。截止3月26日,后保部突击队共出动40次,参与人员达600人次,抢运各类物资500多吨。
3月21日,后勤保障部再建一支突击队——武汉大学蓝天消杀志愿服务队,通过组建队伍、建章立制、专业培训、实战演练,为应对师生返校后环境消杀任务剧增时提供应急保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编辑:周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