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作出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全党全民族的总动员。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总纲,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要求与关键路径。他还特别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些论述,为我们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确立了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句话,写在十九大报告文化部分的结语之中,其实,也是十九大报告文化部分的灵魂、主题和主线所在。报告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方方面面的战略部署,归结为一句话,便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句话,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有的文化自信,也突出强调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责任与使命。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求认真学习、深化研究并使之成为全党全民的文化自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文化事业与其他任何事业一样,都不能停顿、不容简单守成,都唯有不断地创新创造,才能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永葆中华文化生命活力的要求,是实现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文化方面提出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重大的理论创新之一,在于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崭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接力奋斗、拼搏创造的历史性成就,是我们推进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同时,这个时代,更是要求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更大的定力、气魄和智慧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时代;是需要我们有新气象新作为,下气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以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这些要求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就是我们要真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与新时代同步的文化新业绩,提供推进新时代阔步向前的思想引领、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要求我们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新态势新特点,以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丰富和高质量精神文化的需要更强烈。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的新的鲜明特点,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也是作为新文化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行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作为自己重要的奋斗目标。正如十九大报告高度凝练概括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接续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史向前开拓,开旧邦以新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始终是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文化建设方面的论述和部署中不变的关键词。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将之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予以系统部署,并特别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确立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十九大报告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贯态度,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建设这样的文化这一文化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做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当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如果将中华文化喻作由远古奔腾而来的一条长河,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这条汪洋激流在当今时代的流段,是引领中华文化的汪洋激流继续向前的潮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使命,就是为这条汪洋激流拓展更加开阔的河床,开掘更加丰富的源泉,注入更加充沛的流量。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来源、实践根据,也阐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原则。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建设实践,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传承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优秀传统在新时代的新生;就是要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品性,以开放包容、自信从容的姿态,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有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新作为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同样离不开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实实在在的新作为。报告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文化建设一系列战略任务和工作要求。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应有的新作为。在落实这些新作为的过程中,我们尤应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十九大报告关于大会主题表述的开篇之语,也是贯穿全篇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在发展观上的具体展开,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在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阐述中,都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这些思想和要求,应当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程之中。文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推进,都要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劳动创造,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中实现文化的兴盛繁荣。
二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精辟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确立起我们的文化体系赖以良性运行的价值中轴。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灵魂工程,内在地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同时也要求我们将核心价值观融会贯穿到文化建设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真正成为其内在的跃动的灵魂;要求文化的各个领域及社会的各条战线都担当起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共同建设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三是始终坚持以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关键。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要在文化方面不做望“洋”兴叹者,也不做望“古”兴叹者,必须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有创新创造活力的充分涌流。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既是其文化发展状况的标示,是其文化发展的依据,也是其文化自信构成的重要基础。一个文化能力贫困的国家,不可能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欣赏万千气象;一个不注重文化能力涵养、厚植的国家,不可能长久保持文化上的荣光,不可能成为文化旅途上突起的新军。文化能力的核心构成,即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引领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能够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葆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引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文化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教育更加注重青年一代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用一切先进的思想和知识武装青年一代的头脑,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充分发挥好促进全民族文化素质整体提升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