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一优秀传统政治思想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说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优良政治基因的传承与发扬。“公天下”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最核心的基因,民为邦本、选贤与能等一系列理念和安排都是从这种基因中生发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与中国传统优良政治基因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因而能被亿万中国人民所选择,带来了政治基因的优化组合。“为人民服务”是这种优化组合的一个鲜明体现,是时时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向前的那份“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根本基础,是其区别于西方政党的精神标识。要使这种精神标识转化为实际的政治成果,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政党行为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有效的政党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党的组织行为,尤其是政党目标的确定和执行;二是政党的个体行为,尤其是党员干部以自觉的行动实现政党目标。这两种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政党目标,再好的个体行为也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同样,没有好的个体行为,再好的政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共产党人要始终加强自律,公私分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更加自律的政党。然而,与以往的时期相比,这种自律更加的不容易:一是中国已经成为有着巨大体量的经济体,党员干部面临着“四大考验”;二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些党员干部过惯了呼风唤雨的好日子,现在让他低下头来,去多做事情,少拿好处,何其难也,而优良作风的进一步巩固还需要久久为功。
但是,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共产党人的自律都要往前推进,这一代做好了,下一代就会成为习惯。只要进入干部队伍,那种“公”的意识就要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公私分明”就要成为做事前自然而然的前提,“先公后私”就要成为做事时自然而然的想法。
做到“公私分明”需要一些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条件。中国在创造这些条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譬如说军队与经商脱钩,公务卡的推行等制度和技术的变化让党员干部越来越失去分不清公私的借口。同时,这些年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的确能够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在把手伸向公家的利益时产生更多的忌惮,在考虑私人利益时首先得想想这是否侵犯了公家的利益。尽管这是因为害怕而产生的想法,但久而久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先公后私”的习惯。
不过,从被动的“先公后私”到主动的“先公后私”仍然需要精神的激励,没有精神的激励,被动的“先公后私”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仅仅依赖制度和技术的笼子,试图做到不敢腐和不能腐,在一个复杂的巨型政治网络中是很难的。“不想腐”并非“不敢腐”和“不能腐”的自然结果,而在一定程度是相对独立的自律机制的产物。
在传统社会,这种自律机制通常是类似士大夫文化、贵族文化或宗教信仰的产物,而在当代社会,这种自律机制主要是政治组织,尤其是政党的产物。在各国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是提供这种自律机制的最典型代表,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新路。所以,在2017年召开的世界政党大会期间,加强政党自身的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引起了与会政党的广泛重视。
让中国共产党自律机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政党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这种自律机制的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党自律机制与传统社会的自律机制又有何不同呢?如果回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经历,答案就有可能揭晓。我们现在看到很多革命影片和革命年代的回忆录,也看到很多学者的历史研究著作,这三者之间可能存在很多差异,但那些投身革命的共产党人超越私心、牺牲为公的行为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印证。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得到呢?首先,我们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找根源,中国传统中的主流思想肯定人有为他人和为天下的善心,而我们的文化则是要把这种善心发扬光大,并传导成人之为人的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善心在大众和精英两个层面传导出来的义务。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灾难时,这种义务感就变得更加强烈。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未来指向的信仰,一些大众和精英内心中难有为了创造不一样的美好生活而牺牲奋斗的想法。马克思主义填补了这种信仰的空白,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先进分子接受了它,就不仅能够为了民族复兴而担当,而且能够为了中国人民通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这种信仰空白的填补是非常必要的,它让中国人民在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一方面能够吸纳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把现代化目标融入到自己的信仰当中,另一方面又能够深刻地看到西方现代化的弊病,有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理想追求,能够把中国人民带入更高的理想境界。所以说,中国人在接受、消化马克思主义之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仰,这种信仰将传统、现代与现代之后的理想融合了起来,对我们面临的现实、我们当下的奋斗和我们通往的未来都给予了一个合理合意的解释。这种信仰既不同于某些传统信仰,也不同于某些世俗主义的信仰,而是在不同信仰的端点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平衡,这种平衡既具有中国的特色,又具有世界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自律机制就是在这种平衡当中产生的,它推崇大公无私的先进分子,要求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更重要的是,它为自己的党员能够克己奉公提供了新的意义感。这种意义感对于这个民族的复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它在不断流失而我们许多人并不自知。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要重新找回这种意义感,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一项公务员的价值观调查表明,我们广大干部这方面的意义感并不是那么强烈,但也的确真实地存在着。能够成为一名干部,很多人想到的是其所能给自己带来的权力、地位和其他利益,现在需要通过新的思想将干部职位背后的意义感重新呼唤出来,让广大的干部意识到自己努力去工作,其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
所以说,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并非简单地回归过去的天道观,而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政治优良基因的基础上,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融合,形成的新理念。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会有更明确的公私观念,更有力的自律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比较政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1/2018/0723/c1003-30164995.html
(本网编辑:吴林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