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紧扣这一重大主题,以“找寻一所大学的抗战记忆”为统摄,以展示武汉大学战时图景、重温抗战往事、讲述抗战故事、凝练抗战精神为路径,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举办《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专题展
武汉大学有着优良的爱国传统和革命传统,抗战期间,全校师生以各种方式积极支持抗战,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和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党委宣传部和档案馆精心筹备《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专题展,并于抗战胜利日的前一天在校史馆开展,校党委书记韩进与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共同为展览揭牌,展览专题网同步上线。新华社、湖北卫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
展览记录了我校师生在1931年至1946年期间,以各种途径支持抗战的历史画面。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分为风起云涌、抗战中枢、烽火乐山、凯旋珞珈4个主要部分,并设有抗战学术、抗战十子、抗战诗词、抗战书架4个小专题。本次展览展出了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门牌、英籍教师朱利安•贝尔私人相册、桂质廷日记等一系列珍贵实物资料,新近发现的资料如珞珈山军事训练团的照片、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照片等也在展览中呈现。
HOPE护理学院副院长刘萍在参观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展览以历史的资料呈现了学校西迁乐山以及师生参与抗日救亡的历史,这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缩影。武大师生在抗战中奉献青春热血,永远值得铭记。到校史馆看专题展也成为2015年武大新生入学教育的大课堂。
讲好抗战一“叶”故事
叶君健校友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与社会活动家,作为《安徒生童话》的翻译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称赞他是“我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文学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老前辈,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学校自2014年开始讲述叶君健的文化抗战传奇。举行了《叶君健全集》捐赠仪式暨抗战一“叶”报告会;特别邀请叶君健之子叶念伦先生为武大学子作报告,讲述叶君健校友成才、爱国的励志故事;《武汉大学报》开设纪念专版,学校有线电视制作了专题片;整理出版《从山村走向世界》图集。
2015年7月至8月,我校与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桥大学共同举办了《叶君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展,纪念叶君健在二战前后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宣传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剑桥大学校长博里塞维奇爵士、剑桥市市长罗伯特·督艾登、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叶君健之子叶念伦及夫人,以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等参加开幕式。
寻访“乐山精神”
1938年至1946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在艰窘困厄的环境中坚持办学。乐山办学8年,名师云集,英才辈出,培养院士14人,在当时被誉为“四大名校”。早在2007年,为纪念西迁70周年,学校就发起了“重走西迁路”活动。 2015年7月,党委宣传部再次组织由师生代表参加的“乐山精神寻访团”,参观乐山办学旧址和西迁纪念碑,与老校友座谈,搜集整理珍贵历史资料。
91岁的卢仕峻于1944年考入乐山时期武汉大学数学系,他对寻访团成员回忆,当年数学系的一位学长,还没有毕业就上了前线,再没有回来完成学业。据统计,1941年至1944年,学校共有154人参加中国远征军,抗战胜利后,他们中仅有45人返校复学。
“亲眼见到乐山时期的校舍,听老校友讲抗战往事,对内心的触动和平时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为当年校友自豪的同时,更觉得要珍惜韶光,努力学习,捍卫和平。”寻访团成员蒋艺润感叹。
寻访团成员田琼说:“王星拱校长说的‘痛心疾首,奋起抵抗,一腔热血,培育人才’的十六个字,现在依然让我热血沸腾,为自己是武大人而感到骄傲。”
激发家国情怀
校内,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半山庐、宋卿体育馆、大学生俱乐部等建筑承载着难以泯灭的抗战记忆,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重要见证。学校一直注重保护和修缮抗战遗址,并将其转化为重要的文化育人场所。
2013年,学校对包括周恩来故居在内的珞珈山“十八栋”实行总体规划、整体修缮和精心布展,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学校筹集200余万元对半山庐、郭沫若故居等抗战遗址重新进行了修缮、保护和利用。2015年,这些重要抗战遗址共接待了40多批省内外访问团队。10月17日,30余位革命家后代组成的红色荆楚访问团来学校参观考察红色文化育人资源,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周恩来侄女婿任长安称赞武汉大学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开展得好,“有助于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组织的包括寻访抗战遗址、举办展览等纪念活动进行了连续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武汉大学新闻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开设了《烽火记忆》等专栏,发布“武大铁血团北上抗日”“珞珈三女杰效力抗战”等20余篇稿件,激发起了师生和校友共同的抗战记忆。正如武大国学院郑伊凡同学在《光明日报》刊发的《连边烽火忆书声》一文中感言:“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多重温你们的故事,聆听你们的琅琅书声,重新找回被伟大和崇高充溢内心的感觉。”
此外,学校还参与撰写由陈平原主编的《弦歌不辍——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系列丛书中的《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一书,系统总结抗战八年中武大师生所秉持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目前,学校正在汇总搜集到的重要图文资料,拟出版《武汉大学抗战史料汇编》一书,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学校进一步总结凝练了抗战时期的办学实践和大学精神,并将丰赡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育人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校史校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者:李琳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