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凝心聚力、提神振气,为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了强大力量。具体落实到武汉大学,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我们建设“双一流”大学,一定要在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形势决定任务,认识决定行动。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关键在人。我们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其次,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如果掌握在别人手里,是很被动的事情。满足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一直是我们团队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坚持自主创新,研制成三代GlS软件和移动测量系统,满足了国家需求,确保了我国地理信息安全。为了把我国“太空之眼”高分对地观测卫星“擦”得更亮,我们在卫星精度和质量上下功夫。在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用高精度地面定标场,用精细的算法提高数据质量,实现了中国卫星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整个过程。紧跟“一带一路”倡议,武汉大学与泰国共建的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不仅促进了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发展、国际合作及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
第三,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国家现在强大了,年轻人的成长条件越来越好。一方面,学校在引人用人方面,不要简单地以“帽子”和“论文”为单一评价标准,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做法,学校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把真正有本领的年轻人用起来;另一方面,我希望年轻人,包括大学里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把老一代科学家植根心底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默默无闻的科研精神传承下去,少一点物质追求和享受,把精力真正发挥在科研攻关上。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我们团队从王之卓院士到我,再到龚健雅院士,再到现在的年轻人,一代又一代地传帮带,就是为了把团队精神传下去,把科研的火种传下去。
我们全校师生员工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将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去。我们要以更大的积极性和更饱满的状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产出更多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突破性原创成果,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药学院院长邓子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我认为,科研创新的源头是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的基础研究才能产生革命性突破性的应用效果。我国与发达国家科研的差距还主要在基础研究这个源头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教育。
怎样强化源头创新和自主创新?
一是要把握世界科技最新前沿,把握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理性科学地思考和梳理才能保证在核心和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争取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二是要围绕国家重大和核心的战略需求,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在核心领域整合科研资源,打通学科壁垒,盘活人才队伍,把人才的集聚和培养、科技创新的协同攻关、平台的共享向更广阔的范围辐射,形成合力,撬动集成式研发、链接式攻关,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三是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科学家要宽容和理解,要尊重他们的科研自主权和自由探索精神。让做事的人心无旁骛,劳有所得,让创新的人后顾无忧,敢于拼搏。以完善的制度和环境来促使创新的思想自在涌流,科研的火花不断迸射,从而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潜能。
四是要建立健全健康的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导向机制。要提倡严谨求实的精神,尤其是“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长期有效地鼓励和支持踏踏实实的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激励产出高水平自主性的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院士是国家财富、人民骄傲、民族光荣,并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党和人民对我们院士赋予了殷切的希望,荣誉意味着责任和担当。现在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的新时期,我们每位院士都应为此做出新的贡献,发挥我们的光和热。我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绿色”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今后应该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可再生动植物资源创建新材料,并研究、开发它们在生物医学、能源储存、污水处理和纺织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做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性成果。同时,尽快将新材料转化为生产力,为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继续努力,为引导未来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号召,认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其中很多重要论述值得我们铭记。例如“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讲话还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国家要“抓重大、抓关键、抓基础”,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
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转变学风,从以前的追求论文、专利和奖励的数量转变为真正解决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民生活福祉。作为目前排名国际领先学科的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要聚焦一些重大、关键和基础性的课题,力求解决一些大的瓶颈问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引领学科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夏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让我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总书记提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是一名从事水科学和水安全研究的工作者,面对复杂的自然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流域和城市以及区域水系统问题,除了要继续重视和探索水循环联系的水文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之外,也要更加关注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earth)科学前沿所强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解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污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水灾害防御以及河湖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我们要高质量创新团队建设,超前布局和谋划重大计划,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造福中华,造福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
讲话强调自主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我联想到2013年7月21日在光谷展示中心,我在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北斗导航的高精度应用时,他曾做一个比喻:“我们要用自己的碗,来装自己种出的粮食。”2014年的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所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的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控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网络安全和民生安全。是总书记一贯强调的国家安全的命门。
在中国面临科技升级、产业转型的历史性交汇期的形势下,在当前中美贸易战、中兴被制裁的险峻挑战下,讲话再次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更加激发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我们惟有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改革力度,才能摆脱外国的科技霸权和优势宰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完全自主创新的空天地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在过去的5年,已经实现了北斗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未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推进、电力网改造升级、5G应用的推广等,北斗会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强劲动力。中国的北斗系统,还将“+”起更多行业,连通和带动起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和发展,为全球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精度时空位置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祖勋:
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融合的特点,需要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合作、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科研工作,特别在应用研究领域,科研成果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我们必须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精神“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一个充满友爱互助精神的科研团队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才能打好主动仗。
(编辑:陈丽霞、肖珊、周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