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贾宇
嘉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韩震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炳林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秦宣
编者按
意识形态是最核心的政治资源,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足可见意识形态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灵魂涵养、价值滋养中,昭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新的时代语境下,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打开”方式,高校管理者和理论教育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又要直面大环境、抓住新问题、想出好办法。为此,我们特约请三位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言之谆谆,情之切切,充分表明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应该说,时代发展到今天,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其意义并没有衰减,反而更加突显。怎样力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虚浮不实现象的出现?需要在哪些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和推进?
韩震: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即将成真之际,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然而,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高度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和保证,反过来也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高校要抓住这个时机,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感。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是有价值的存在。价值是分层次的,价值引领是更有意义生活的保证。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为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坚持不懈培养优良校风和学风。解决思想问题不能靠命令,也不可能靠说教,更有效的方法只能靠校风和学风的熏陶。
王炳林: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到高校的基本职能中。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为他们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科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代替具体科学研究,而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同样,在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程中,也要坚持正确导向,使马克思主义指导落到实处。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层层递减、越往下声音越小的问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使广大教师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秦宣:我认为,重点需要抓好以下环节:思想认识要提高。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为此,我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改变忽视、轻视意识形态工作的状况。顶层设计要搞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也是系统工程。要通过顶层设计对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工作要做实。再重要的文件,再好的规划设计,如果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而不抓落实,都等于白费。总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形成合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主持人:高校与社会其他机构和行业相比,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是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术思想空间,崇尚理性、长于思辨。如何根据高校特点,从学理角度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比较优势,从而真正在学生中产生共鸣?
韩震:既然高校是创新思维的场地,师生是最具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群体,那么,我们就应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力。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优势。在这里,一方面“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是真懂真信,就不可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只要我们认识到,正是发展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事业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就能够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理论体系、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就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马克思说过,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不是学者手中把玩的古董,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学生学了之后,觉得对他们成长、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工作能力有帮助,他们才能真正信、真正懂。
王炳林: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进行的。从学理角度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既需要进行文本研究,更需要从历史、实践和多种比较中去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探索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实践层面讲,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找到了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使中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从国际比较来说,在全方位开放和信息化时代,学生遇到国内问题,就会习惯性地问国外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从苏联东欧的剧变、中东北非的战乱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乱局中汲取教训,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总之,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紧密结合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
秦宣:我想,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与误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研究,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的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历史作用。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对话。一方面,我们要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走出去”,通过对话,积极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影响。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其他思想就会去占领”
主持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不是遗世独立的孤岛,无法屏蔽社会的噪音、杂音。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正能量对冲和化解消极影响,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赢得时间和空间。对此,各位有何建议?
韩震: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把握和遵循三个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的规律,准确地说,是做最具创造潜力的年轻人工作的规律。
既然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尊重人、关心人;既然我们做的是知识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一部分青年人的工作,就必须在发展其真知和能力的过程中做他们的工作,我们应该尊重年轻人、关心年轻人,助力他们的发展;既然我们要做触及年轻人心灵中最内在、最深层、最根本的部分,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就必须以心灵触及心灵、以真情感动真情,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让青年人感觉到自我教育的成长感。
既然这个工作是最复杂的工作,我们就要加强方法论研究。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好的办法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是对的、有效的方法,如交朋友、交心的办法。有些老办法过去有用,但社会发生变化了,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加以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有效办法。
王炳林: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任重道远。要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关键。应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同时,继续开展教学改革,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又用好校外实践活动这个重要方式,使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总结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典型经验,引领更多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使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加强高校舆论阵地管理,形成积极向上思想氛围。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管好阵地,特别是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思想氛围。
秦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其他思想就会去占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以这么说,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要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青年学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通过教育让青年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要通过教育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改造世界。要通过教育让青年学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回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回应当今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各种挑战,回答实践发展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韩震:出现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装着别人的灵魂。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仍然是主流。对当代高校的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这是基本判断。但是,在商品经济、利益多元和思想多元的共同作用下,某些学生受社会影响,更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对某些所谓“宏大叙事”的理论话语感到漠然。要把这部分学生再拉回正轨,就需要我们找到恰当的方法,让他们回归民族意识、国家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我们应该把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正确理论,用恰当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传递给学生,打动他们的心灵。
王炳林:从总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不断提升。同时,也必须看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不满意的现象,在学生和教师中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出现这些现象存在着深层次原因,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时期,西强我弱的态势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关心问题的回应不够。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区域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扩大,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些问题的理论阐释说服力不够强,导致学生认为学了这些课用处不大。党内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由此导致对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一些疑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还不够丰富,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教学的吸引力还不强,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加强教师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打造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要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让他们把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光荣使命、终身追求。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条件保障,加强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些高校被“边缘化”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坚持讲道理与讲故事的统一,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着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直面现实、解释现实的能力。
主持人:互联网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传播、交流、碰撞的信息场,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高校学子是互联网使用最集中的群体之一,如何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占领马克思主义网上舆论阵地,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新挑战、新课题。这方面的工作该如何加强和改进?
韩震:在当代大学生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思维是消解中心的思维方式,有着特定的多向互动方式;与此同时,网络又有催眠作用,从而形成群羊效应,某些“大V”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具备网络思维、熟悉网络话语,才能找到与当代大学生深度互动的途径。我们既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同时,也要学会使用新的手段,创造新的话语,完善话语策略,提高话语影响力。一般来说,做思想政治工作,软性渗透比生硬地直接灌输效果好,平等地对话比居高临下效果好,体验内化比只是言说效果好,自我认同比强制接受效果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像盐,不能让人直接吃盐,那样太咸,而要用盐炒出各种美味,才能被人乐意接受。由此看来,不露痕迹的意识形态传播才是高明的意识形态传播,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
王炳林: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新媒体应用第一大国,构成全球最庞大、最复杂、最喧嚣的舆论场。互联网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全方位影响。应对新挑战,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主动学习新技术,占领网上舆论阵地。要注重建设。在机制建设上,要统筹资源,把机构建设好,把人员配备好。在阵地建设上,要着力解决好“只管修路,不管行车”的问题。既要把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修好,也要充分考虑路上行车的需要,加强内容更新和安全保障,着力优化校园网络平台的用户体验和互动功能。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在网络内容建设上,要着力解决好“只有发帖量,没有点击率”的问题。要学会用通俗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用熟悉的事例论证不熟悉的规律;要学会应用图解、视频、音频等文化传播形式来创作生产网络文化产品,切实提高点击浏览的愉悦感和接受度。要善于管理。要加强互联网管理,整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
秦宣: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载体,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表现形态的变迁。新兴媒体的出现,给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网上舆论斗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互联网和智能平台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积极传播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信息,为青年网民提供正能量。加强智能平台的监管,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甄别智能平台上存在的大量不健康的文化信息,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学生系上“安全带”。积极开发电子书、电子报、网络电视,利用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智能平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要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开展必要的意识形态斗争,防止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青年一代进行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渗透。
3、“学习是前提,研究是关键,宣传是途径,三者缺一不可”
主持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实际上这三方面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巩固和发展的支点,哪个方面都不能缺位或弱化。这三方面如何各自发力及协同配合,在校园中形成欣欣向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
韩震:既然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那么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地位与状态,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目的何为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是为了人民大众丰富精神世界和提高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水平,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还是为了少数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文字堆砌和智力游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阶级性都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而是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时代性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我们不能仅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新词向大众的头脑里塞一些概念、命题和学说,或把一些理论概念转换成汉语就万事大吉,我们还必须解决理论为了谁的问题。只有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服务于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在服务于广大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才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影响青年人。
王炳林:在研究中学习,才能学深学透,在研究基础上的宣传才有学理支撑和说服力吸引力。学习、研究、宣传三者既要各自发力,更要协同配合。要加强研究性学习,做到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只有专心致志、原原本本地读,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生长着的理论,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必须使它为广大师生所理解和接受,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这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式和手段,在广泛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感召力和亲和力。
秦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学习是前提,研究是关键,宣传是途径,三者缺一不可。首先要学习。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其次是研究。理论不彻底,思想宣传必然出问题。当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论研究不够,理论不彻底,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广大教师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使理论更加彻底,更加能说服人。最后是宣传。在理论宣传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宣传的内容脱离实际,宣传的话语比较呆板,宣传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做好宣传工作一定要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采用鲜活的语言,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只有通过学习把基本原理搞清楚了,通过研究把疑点难点问题搞懂了,通过宣传把理论讲透了,思想工作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