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际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坚定我们的话语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话语自信是对中国发展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内容及其表达能力的坚定信念。说到底,话语自信是中国自信在中国话语体系上的表现。中国自信是话语自信的基础和保障,话语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反映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四个自信”的论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说,只有对中国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有信心,对中国发展的现在和未来有信心,才能为我们培养和坚定话语自信提供坚实的支撑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换言之,在这样一个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的时代,培养我们的话语自信,有着扎实的依据和深厚的理由。
第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蕴含着话语自信。我们的话语自信透露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基因,植根在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精神气概、胸襟风貌,是中国话语的内生要素,为我们的话语自信提供着文化沃土。
第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生成着话语自信。今天,我们应该更有理由坚定话语自信,因为我们的话语自信折射着中国发展的成功。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奋斗赢得的尊敬”。我们在越走越宽广的中国道路上,以顽强的中国精神、可贵的中国品格,不断进行着中国探索,努力创造着中国奇迹,演绎着神话般的中国故事。总之,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既增强着我们的物质实力,也提高着我们的文化实力,包括厚植着我们的话语自信。
第三,中国发展的道义力量支撑着话语自信。话语自信是以中国自信为基础的,而中国自信又是对中国发展的信念和意志的精神观照或表达。中国发展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中国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发展的物质和文化成果上;无形的中国发展主要体现在它所蕴含的道义力量上。这种道义力量主要表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从国内来看,中国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原则。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得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有着强大的群众力量;基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展的成功,主要体现为这样三种力量:推动力——中国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强大“发动机”,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平衡力——中国发展及其成功是遏制国际霸权、伸张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导引力——中国发展所体现或坚持的民本、绿色、和平、共赢等主张或原则,代表了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心声,体现着人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总之,中国发展所包含的如此多样而鲜明的力量要素,在坚实地支撑着我们的话语自信。
第四,指导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充实着话语自信。我们既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阐释好“中国道理”,而建构话语体系的根本功能是为了说理或明理。这意味着,“理”是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念认识、理论指导、行为准则、价值追求等的总称,或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之类的东西。在“理”的范畴中,系统化的理论观念居于最高的地位,左右着理的走向和功能。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发展壮大的科学理论,它扎根于中国大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着能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为我们的话语自信提供着最为科学的理论素养。
坚定话语自信还要解决真信的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正确看待“中国问题”。我们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系列比较严重的困难、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甚至严重化,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我们的自信心包括话语自信。但对于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其一,问题、代价等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因而我们既不能把发展问题夸大化或绝对化而无视发展成就,更不能因有发展问题而“抹黑中国”或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从而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二,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问题激励机制或倒逼机制。社会发展的问题机制告诉我们,问题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倒逼力量,而我们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的过程。我们在发展中虽然面临着问题,但我们同时还拥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因而,我们绝不能因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缺乏甚至丧失信心。
总之,事实的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舆论优势,仍然不能赢得人心。同样,对实践的自信如果不能转化成话语自信,也仍然不能掌握话语权并说服人。因而,要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需要高度重视对话语自信的厚植。(作者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