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认识这一最新成果的时代特征、实践价值与理论创新,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并把它体现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着强烈的时代性,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
社会发展理论表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阶段性又是多层次的。在同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内,随着发展的演进又会呈现出若干具体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内不同的具体阶段又势必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理念。
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建立其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的发展阶段。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经过29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特征发生了变化,面临问题发生了变化,条件与状况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不同的内容,但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是最为根本、也最为明显的。
1.经济发展取得的可观成果以及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29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位居世界第四,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中国人民不仅走出了贫困,跨越了温饱,而且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完全可以为之骄傲与自豪。但问题是,邓小平曾讲过一句话,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人民群众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受不明显、不强烈。而随着总体实现小康,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开始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增长,公平正义益发成为一个社会赖以存在、运行、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不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把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进步、活力和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新情况。
经过29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用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判断来说,就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变革、变动、调整、变化,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结论:中国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每个利益群体都已意识到自身利益所在,并且开始为实现自己群体的利益而努力。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矛盾、冲突、乃至对立已成客观态势。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所有利益群体的利益,我们都要兼顾、都要维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刀切、清一色、顾此失彼的做法势必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也只能是在承认不同及尊重不同和保护不同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3.对外开放范围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现代的世界是更加开放的世界,现代的世界也是更需要交流与沟通的世界。但如何交流,以什么样的心态、观念、模式参与世界交流,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尤其在目前还是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格局与秩序的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自己利益的。国际交往中过分的软弱与退让,换取的往往不是和平与友善,而是对方更加的变本加厉;而国际交往中的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不仅不会导致合作的破裂,还会使合作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样,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理念就呼之欲出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向社会提出新的任务以后才会产生。所有这些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孕育成熟准备了肥沃土壤,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也对这些阶段性特征作了深刻的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主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区域总体协调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世界等为战略展开,视野广阔,内容丰富,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对外交往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理论建构与框架,从不同方面对阶段性特征做出具体回应。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着明确的针对性,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存在问题的清醒应对
改革开放29年来,我们取得了许多重大、辉煌的成就,这一点一定要充分评价;但同时也存在相当的问题与隐忧,有些甚至是很严峻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客观地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未来中国的发展都需要在这样一个客观的背景和环境下往前走。这有点像马克思所说的,这条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直面这些问题和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方略。
1.坚持发展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对现存矛盾的切实化解和对潜在矛盾的未雨绸缪。
这些年来,在片面强调效率的氛围中,社会公正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中国社会的“蛋糕”在不断做大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基尼系数逼近0.45甚至更高,10%的群体占有了接近一半的财富,普通民众越来越不能接受还在进一步扩大的贫富差距。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本就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而面临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更为严峻的是,这一时期又恰好与我国的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相重合。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老大难、烂摊子和积累遗留的大量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如由于拆迁补偿问题引发的冲突、由于干群关系紧张产生的纠纷、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对立等。这些问题尽管可能表现为一个侧面、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问题,但放置于矛盾凸现期这一大背景下,它就会演化成为社会性的问题、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眼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加之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资源价格的扭曲、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越拉越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对症下药。
3.提升发展路径,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这样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果,但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境破坏,巨大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隐藏。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70%以上。劳动力成本低暂时有利于个别企业的竞争,但从长远来看,各种保障的不到位必将给政府信誉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而且在国际社会还会被戴上倾销的帽子。从根本意义上讲,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能否顺应当前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强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也必须到了走这样一条路的时候了。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关注重心放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上,既不回避矛盾,又不讳言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考,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着巨大的创新性,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更为可贵的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说老祖宗没说过的新话,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种“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在政治层面获得了明确认可,今年以来,民生问题又成为中国政治的主题词。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巨大的理论突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回避讲“人”,总害怕走到抽象的人本主义。其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有很明确的内涵和很清晰的外延的,这就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再进一步讲,我们发展创造的财富用来做什么,归根结底,还是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着眼于民生。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前,任何的发展都只是手段,只有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目的。民生诸事看似细小,东家屋漏西家缺水,张家供暖不足李家口粮偏紧,无足轻重,无关大局。但落到每一个群众身上却是很大很大的事,如果13亿群众的这些小事汇集起来,那就更是天大的事。所以,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能造福于民生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明确提出并强调发展必须为人民发展,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根本动力,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根本目的,让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指向更加明确。
2.科学发展,又好又快。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于发展“好”与“快”的辩证法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只快不好不是真快,只快不好也不可能持续快下去。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发展方面我们开始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夯实基础、增强后劲:开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真正体现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开始坚持自主创新、综合创新,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我国在新一轮的世界产业发展和经济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3.共享成果,和谐相处。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做大蛋糕”,却忘了“切蛋糕”同样很重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论述来讲,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一定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广大的工人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但如果不能和没有实现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就不是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虽然我们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能把群众胃口吊得太高,但也不能让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使一些利益群体超常规地获得利益,而另一些群众生活的改善却赶不上相应的社会发展进步水平,更不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承受改革发展的成本与代价。和谐社会应该是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去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或者说不能以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共享”、“和谐”,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伟大创新,当之无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4.制度创新,体制保障。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又提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制度创新与体制保障所给予的高度重视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绵延不断的理论创新进程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亲民、爱民、富民,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确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牢记两个务必,求真务实,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身体力行,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全体人民遵守宪法做出了表率。这些都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它们可能暂时还处于思想观念层面,但必将产生巨大而丰富的物质层面的成果。要想把这些成果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把它们固定下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针对性、高度的创新性以及全面、系统、开放、务实的理论品格而成为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建设的重要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对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与运用。
(作者:辛鸣 来自《人民网》 2007年06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