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学习园地

【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第十五期

更新时间 : 2018-06-06    来源:     点击次数: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意义重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以及广大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在我们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对人才的渴求尤其强烈和迫切。我们一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维,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中国高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只有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高校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这是中国特色大学的自信所在。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的“鲜亮底色”,并用这个底色为广大青年学子未来人生奠基,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大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力量源泉。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中国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育人能力高超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让高素质人才茁壮成长的同时瞄准世界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在原创性前沿性科技上获得突破,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其中,关键一环就是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工作的要务,广大教师要学高、身正,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保障。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重要内涵,贯穿始终,让其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基础上,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转化为中国大学内涵式发展的能力,形成完备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大学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他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当代青年学子要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承担责任与使命就要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四点要求将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内心的律令,指引着他们奋勇前行,鼓舞他们在新时代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着力点,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负重托,以正确的办学方向为保障,以推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广大青年学生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同新时代共同前进,做忠诚担当的接班人、做理想坚定的奋斗者、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担当起时代使命,汇聚起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3日03版)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要指示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坚定了我国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以贯之的殷切期许和明确要求。早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这是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生动直接的阐释。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是指那些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步入快车道。2015年8月,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017年9月,《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发布。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使命重大、意义深远。首先,这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创新创造的重要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助于我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在重大领域的核心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乃至快人一步、领先一招。其次,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培养和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主渠道。再其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

必须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要坚持中国特色。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做好“四个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高校应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在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高校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面对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重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4日03版)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中国大学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要求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办学的全过程。历史一再证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伟大事业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之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坚定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占领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让我们的大学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是汇聚智慧的灯塔,高校师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生力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实际行动燃旺高举理想信念的火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只有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5日03版)

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高校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首要标准是“德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高校教师队伍里,近年来涌现出李保国、黄大年、钟扬等立德树人的典型,更有许多默默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师。但同时也要看到,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师德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办好高等教育事关民族、事关未来,而教师更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所以务必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新时期要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和政治素养建设,争取涌现出更多德高为范的高校教师。

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核心标准是“艺高”。“艺高”分两个层面:一是科研水平高,二是教书育人水平高。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处,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学术科研能力。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国如今已是高等教育大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很多让世界震惊的伟大成就。如今,党中央提出实施“双一流”战略,未来一段时期正是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的关键时期。这迫切需要高校教师群体的科研水平得到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提高。

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双重意义,不仅对提升国家科研水平具有即时性意义,更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也是新时代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艺高”还体现为教书育人水平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人之言强调高校教师育人的重要性:“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尽管时常要面对科研的压力,面对世俗的各种诱惑,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教书育人视为最最重要的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即便是研究型大学,也应注重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师者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要更加认真聆听年轻的声音,做好青年人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而新时代新青年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新青年的未来。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因此,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抓实抓好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全体高等教育界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6日02版)

建设高水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校应当抓好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这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高水平”,理当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为重要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身就是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因此还要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引向深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高水平”,必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作为办学根魂。人才培养体系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汲取中外古今的营养,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大学才不会丢失民族之魂、文化之根。高校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更有地位和话语权。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高水平”,应该以在科研创新上下功夫为体现。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建立符合国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中国视角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一流的学术研究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我国高校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更有作为,取得更大成效。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大学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高校成为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关键的引擎和动力,为世界教育和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7日03版)

广大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与莘莘学子共话追梦的激情和理想、圆梦的奋斗与奉献,号召广大青年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当代青年应不负人民期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爱国没有条件,更不是一道选择题。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当代青年要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不负韶华,无悔青春。

当代青年要扎根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和国家能够获得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很大程度上是靠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来实现的。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立场,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我们才赢得了亿万群众的信任支持,才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扎根人民、增长才干,努力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具体体现。“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觉到党、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在社会的大学校中成长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当代青年要奉献国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凝聚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当代青年成长发展必须遵循的路径、必须坚持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培养他们对祖国深厚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报国志向。只有爱国主义教育搞好了,青年学生牢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才能成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梦想在前进,时代在召唤。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人有梦想、不苟且、做先锋,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才能铸就“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青春之中国”。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人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8日03版)

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励志成才特别强调,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谆谆教诲里传递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代青年成长的无限关切。

立志须有情怀。“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1835年,时年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的这份至高理想对于今天的青年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引力。尽管身处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理想选择,但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赋予青年如此丰富而广阔的理想天地,也从来没有哪一代青年能像今天的青年一样拥有如此多样化的圆梦路径。这是时代之幸,亦是青年之幸。成长在这个伟大时代,接续马克思等伟大先驱的光辉理想,广大青年在选择理想时更应以天下为怀,把握历史之脉,顺应时代之势,响应国家之呼。要笃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动把个人成才之梦融进“两个一百年”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滚滚大潮,做坚定的爱国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随者,用信仰之力书写青春壮志。

立志必须担当。“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勇担当,则国家有希望,青年有责任,则国家有力量。面对列强们万般欺凌,五四志士们振臂疾呼、奋起抗争,激发起后来者们如暴风雨般的革命狂澜。身陷重重危境,年轻的红军队伍,勇扛大旗跟党走,在生死绝唱中完成中国革命的惊天逆转。穿梭枪林弹雨,一代代青春战士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无数血肉之躯开辟出社会主义荣光之路。青春之身姿因为青春之担当而有力,青春之价值亦要靠青春之责任来托举。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广大青年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意识,时刻铭记国家信任与人民重托,时刻不忘一代学子的时代责任,勤学苦练、开拓创新,努力掌握各类文化科学知识,用心锤炼各项本领技能,让青春在求索与拼搏中收获价值。

立志务必奋斗。奋斗是青春最闪亮的名片。诚如世上的所有幸福都必须靠奋斗得来,一切鸿鹄壮志也必须靠艰辛奋斗来努力实现。改革开放40年征程,几代青年建设大军踊跃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袤实践,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接力奋斗,不懈奋斗,创下举世瞩目历史性成就,实现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幸福事业全面跃升,在追梦征程上镌刻下几代人的青春芳华。迈向新长征,当代青年既是追梦者,更是圆梦人。对接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急需青年一代开启更执着、更精彩的奋斗模式。追梦必须吃苦,梦想之路荆棘丛生,广大青年要向历苦弥坚的老一辈革命先烈们学习,向吃苦耐劳的同时代劳动楷模们学习,主动到艰苦岗位中磨砺自己,淬炼不怕苦、能吃苦的坚强意志。奋斗必须恒心。一曝十寒不是奋斗,拖延懒散不是奋斗。唯有坚持不言歇、不言弃、不言败的执着精神,才能奋斗有成,梦想成真。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更属于青年一代。广大青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生力军,只有汇聚青春壮志,接力奋斗,才能圆梦民族复兴,成就精彩幸福人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9日03版)

广大青年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强调广大青年“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就是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真、善、美是人类的永恒价值,认识真理、相信真理、坚持真理,是我们人生中最高的美德。托尔斯泰曾说,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美好的东西,那便是真理。所谓真学问,就是揭示了事物客观规律的学问,就是反映了真理的学问,求真学问与追求真理是等义的。青年马克思就是求真学问的典范,他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深入工厂,深入工人生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写出了《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著作,找到了无产阶级翻身求解放的真理,为人类指明了光明的未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如果丧失了追求真理的定力,就难求得真学问,更不可能练就真本领。

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就是要有报效国家的情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春是承载梦想的翅膀,祖国是实现梦想的舞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共同的事业,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在确立个人理想时必须同实现“强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理想服从、服务于社会理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大青年只有珍惜大好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就是要有格物穷理的功夫。《礼记·大学》强调“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也就是说,格物才能致知,穷理才能获得真知。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掌握知识,更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满足于获取知识的碎片,而要追求知识的“原点”与整体;不能满足于知识的快速获取,还要充分学会对知识的慢消化。青年学生只有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善于“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才能获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就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说,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书斋里,而是要走进生活,走向实践,要能解决真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在书本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但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前方还有诸多重大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我们不能坐而论道,而应该善于发现真问题,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否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真学问、真本领的唯一尺度。总而言之,求真是读书学习之目标,也是为人处事之准则,更是治国理政之根本,我们务必努力为之。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0日03版)


广大青年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九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期望广大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新时代广大青年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关怀,进一步丰富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青年实干家,必须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学习工作的行动准则,也是总书记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基本理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各种公开场合强调“知行合一”,不仅期待国际社会能够知行合一、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率先垂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知行合一、倾心同创民族复兴大业,更希望广大青年在“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下,坚守伟大梦想、立足实干苦干,将个人理想与学习工作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青年实干家,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对科技创新引领世界发展新趋势,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合力,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育人,引导、鼓励、支持、培养在校大学生和在工作岗位上的青年,努力践行和弘扬中共一大代表、长征红军将士、中国航天团队、人民生命守护神蓝剑突击队等优秀青年的实干精神。

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青年实干家,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的要求,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强调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知识、技能的实践相统一,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重理论”也要“重实践”。唯有如此,方能源源不断培养大批胸怀抱负、朝气蓬勃、勤勉尽责、甘于奉献,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生力军。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和教师肩负着帮助青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与使命。进入新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些跨领域、跨学科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引领时代、产业、市场的新变革,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制度、内容、教学方式积极顺应新使命、新技术、新动向,高校和教师要坚持实践育人理念的先导作用,突出以“能力为重”的主旋律,激发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将广大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知行合一的实干家,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1日03版)